第十一课 认识教会圣礼—洗礼、圣餐。
一、本课目标。
认识洗礼和圣餐在教会中的真理性,使学员在事奉中,知道如何掌握举行。
二、预习部分。
1、思考题。
1)过去一年里,我们有多少人受洗?是谁主持施洗的?
2)我们的聚会对圣餐是怎样安排的?多少时候举行一次?
2、预习经文:背诵 林前11:23-29
三、讲课部分。
1、洗礼和圣餐是教会和信徒必须遵行的圣礼和责任。
2、洗礼的意义。
3、圣餐的意义。
四、讨论部分。
1、你认为应该在人信主以后多久,才可以给他施洗?在真理上他需要明白到什么程度?
2、用半至一小时,与学员一起举行一次圣餐礼。
讲课全文
一、是教会和信徒必须遵行的圣礼和责任。
圣餐和洗礼,我们称之为圣礼,因为都是有主耶稣亲自吩咐要“如此行”的,而且也都和救恩直接有关;所以和一般我们说的宗教礼节不同。我们对它的遵行,不在仪式怎样进行,而在它的属灵意义,和对人的造就。
1、有耶稣明确的命令。
耶稣对这两件事,都有明确的命令,而且都是在他作成救恩前后亲自吩咐门徒的;它们的意义也都和救恩直接有关,是我们信仰必需遵行的内容。
1)洗礼。 可16:16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。
有人因为洗礼是应当浸入水中,所以主张要叫浸礼。虽然我们在这里还是按习惯称洗礼,但并非意思就是主张点水礼;我们着重要讲的,是洗礼的意义和作用。
耶稣在这里,很清楚是吩咐门徒,要去为信的人施洗。如果受洗不是必要的,这样的吩咐也就成了多余。我们从耶稣的话,“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,不信的必被定罪。”可以知道,受洗和得救是有关系的,但和“定罪”似乎没有直接关系,因为耶稣不是说,“不信而受洗的必被定罪。”
这正是我们把洗礼称之为圣礼的原因,不但有主的吩咐,要门徒去为人施洗,而且这是和“得救”有关的。我们从“信而受洗”这句话,也可以知道,应当是先有相信,然后受洗;使我们的“得救”得以完全。等一下我们对此还会作详细的解释,并建议当如何遵行。
2)圣餐。 路22:19-20 应当如此行,为的是记念主。
圣 餐这个名词是圣经里没有的,所以有弟兄姊妹喜欢用“掰饼”,是使徒行传多次用过的。但由于“掰饼”带给人的概念,并不包括这一圣礼的所有内容;所以更有人 不用名称,直接称“记念主,主的饼杯,主的桌子”等。为方便起见,我们还是用大家习惯使用的“圣餐”这名词;要紧的是认识这一圣礼的意义,和我们“如此 行”时应有的心灵准备。
耶稣在被卖前,亲自设立了这一记念他的桌子;并且吩咐门徒“要如此行”。毫无疑问,这是主的命令,是我们必须如此行的。只是耶稣没有定下,该多少时候如此行一次;初期教会的门徒有天天掰饼的,徒2:46但保罗在特罗亚,是住了七天,在七日的第一日才跟大家一起聚会掰饼的。徒20:6-7
2、是初期教会普遍遵行的。
耶稣如此吩咐,初期教会也是如此行,为我们留下了遵行的榜样。
1)徒2:38 洗礼:为信的人施行洗礼。
五 旬节那天,圣灵大作工,彼得讲道后,三千人听了觉得扎心,表示愿意悔改,并当场就接受了洗礼;真正作到信而受洗。虽然当时这些人一信就立即受洗,但圣经只 是记述当时的过程和情况,并不是命令式的必须一信立即要受洗。今天教会一般奉行的方法,在人决志信主后,经过一段时间,给信的人可以再慎重考虑的机会,也 可以使他在信仰上,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;这样做并没有违背真理要求,也是符合现在教会实际情况和条件的。
2)徒2:42 圣餐:信的人在一起交接、掰饼、祈祷。
五 旬节那天,耶路撒冷教会从一百多人的祷告会,发展成几千人的超大教会。当时大家虽然心中火热,但对信仰只是初次接触,明白得不多;加上没有聚会场地,没有 扩音设备,没有圣经,主要靠一百多位老信徒,每人带几十人;所以内容必然是以交通,见证,掰饼,祈祷为主,通过彼此勉励,灵命得造就,得长进。圣灵知道这 样的机会,时间不会很长;所以让他们天天如此交接,掰饼,等于参加一个灵命进深密集班,到分散的时候,可以把福音的种子带出去。
3、其意义都和救恩直接有关,不只是一种宗教礼节;所以称为圣礼。
不论洗礼还是圣餐,它们的意义都是和救恩直接有关,是关系到我们信仰的;当我们如此行的时候,不是在举行一种宗教礼节,而是造就我们心灵,所以称之为圣礼。
1)罗6:4 洗礼是归入主的死,从此有新生的样式。
耶 稣清楚指出,“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。”信和受洗都和我们得救是有关的。我们再从罗马书保罗对受洗的意义所作的解释,可以知道,我们受洗是与主同埋同复活的 经历,从此成为新人。如果我们对“得救”只要求能罪得赦免,不下地狱,那么不受洗也应当没有关系,因为当我们在信主耶稣,认罪悔改的时候,我们的罪就已经 得到赦免,不会下地狱了。但我们从救恩的全备内容来看,主为我们作成的救恩,不只是罪得赦免,更是得胜罪恶,作神儿女。所以我们在信主悔改以后,还需要以 接受洗礼,经历与主同埋葬同复活,见证我们得胜死亡和阴间的权势,和主一同复活;也是靠主埋葬旧人,活出新人,有生命的新样式。
2)林前11:26 圣餐是表明主的死,记念主为我们作成救恩,舍命流血。
耶 稣在被卖前,以分饼和杯来预告自己将为作成救恩而舍命流血;这是我们能得救赎,罪得赦免的关键。我们什么时候信主,悔改认罪,接受耶稣作救主,我们什么时 候也就是得到了这一赦罪的救恩。但主也知道我们是一群健忘的人,得到赦罪后,就会放纵自己,再被世界吸引,把主恩主爱忘记;为此他设立这一饼和杯的桌子, 让我们每次如此行的时候,可以记念他舍身流血的爱,得到反省,从冷淡退后中悔改,再次回到主的面前。同时也可以因被主爱激励,而甘心奉献自己。罗12:1-2
二、洗礼的意义。
现在我们先来看,洗礼究竟是什么意思;不只我们今天信主需要受洗,还有约翰也施洗;但这洗礼和我们所受的洗礼,作用和意义又完全不同。徒19:4即使律法下,也有预表洗礼的内容,保罗是以以色列民出埃及过红海作预表的;可见保罗把受洗是看作一次生命历程中,起分水岭作用的经历。
1、律法下洗礼的象征意义。林前10:1-4
对 当时的以色列民来说,过红海虽不是出埃及的第一步,却是脱离埃及辖制的决定性一步。当初以色列民的经历,留在圣经里,正是要作我们今日灵程经历的写照;使 我们从中能得到勉励和警戒。如出埃及的经历,预表我们脱离世界,归入基督耶稣;而彻底脱离埃及权势的过红海,保罗就是称为“受洗”,反映出我们今日受洗的 意义,乃是着重在脱离罪恶捆绑和权势,是比仅仅罪得赦免更进一步的经历。
1)申33:4 是从海中经过,归入摩西,进入律法时代。
原来以色列民在埃及为奴,没有自主权,是属于埃及人的。现在神拯救他们从埃及出来,不再为奴,但一直要到过了红海,埃及军兵被海水淹没隔开,才彻底脱离埃及的权势。神拯救他们的目的,不是仅仅让他们不再为奴,更是按对亚伯拉罕的应许,要带他们进迦南,建立王国。创12:2所以他们出了埃及,不是因为自由了,就可以随心所欲,想去哪里就去那里;神为他们是定下前进目标的,是有归属约束的,这约束就是律法。
所以他们过了红海,首先就是去西乃山,领受诫命律例,归在律法之下。林前9:20又因为这律法当时是摩西代表他们从神领受的,所以说他们是归入摩西。当他们在红海那边时,是在埃及人的奴役之下;到了红海这边,就是归入摩西,在律法之下,不是没有归属,而是属于神。按人的常话说,是从作罪奴仆,到作义奴仆。罗6:18-19这就是他们“在海里受洗”的意义,也正是我们今天奉主名受洗的灵意预表和写照。
2)出14:10-13 从此脱离法老权势的追踪,由死地得拯救。
当他们到红海边时,虽已出埃及,但仍没有完全脱离埃及追兵的权势;只有经过红海,才彻底由死地得到拯救,红海不但把埃及追兵消灭在海底,也是把埃及权势隔离在海那边。
当 我们信耶稣时,就如出了埃及;但我们更需要借洗礼,如同以色列民过了红海,见证自己已经与主同埋葬,同复活,成为新人,与罪恶权势隔绝。过去我们是属魔鬼 的,属世界的,现在我们不是可以自由,可以属己,而是属神的,属主耶稣的;过去是属罪的,作罪奴,现在是属义的,作义奴。
3)出6:7 宣告受奴役生活的结束,得脱埃及人的辖制。
一直到他们过了红海,受了这一洗礼,才确实见证,他们受埃及奴役的生活已经过去了;现在进入新的境界,宣告新的生活真正开始,成为一个新的,自由的民族。
我们今天也是这样,在信了耶稣以后,应当还要受洗礼;不是为了再要得救(出埃及),而是见证我们已经脱离罪的权势,成为新人,进入新的境地,生命活出新样式。
4)申17:16 断绝回埃及之路,开始新的独立民族征途。
对以色列人来说,红海不但隔断了埃及权势的追杀,也是帮助他们断绝想走回头路的念头,死了这条心。
今天我们受洗,也就是在神前决志,在人前见证,我们愿意跟从主,成为新人,一生不回头。这洗礼就是代表我们,作这样的决志和宣告;也可以常常提醒自己,我们已经与主同埋葬,同复活,已经是新人,不可再走回头路,顺旧人而去,走体贴肉体的路。
2、约翰洗礼的实际作用。 路3:3
约 翰的洗礼就是在红海洗礼这一基础上的发展。当时的以色列人,虽然早已出埃及,不再是奴仆;但却常常偏行己路,就如又回埃及,投向罪恶的权势。约翰正是在这 种情况下,警告以色列民,认识自己的败坏;为表明自己有归向神的决心,下水来接受他的洗礼,就如再次经过红海。所以保罗称它为悔改的洗。徒19:4当时救恩还没有作成,这样的悔改还在律法的范围,是靠自己努力的改过自新决志,和我们救恩下的要求“认罪悔改”不同。
1)路16:16 约翰洗礼属于律法要求范围,勉励百姓作出改过自新的表示。
耶稣指出,施洗约翰是律法下的先知,因为当时救恩还没有作成。虽然他的教导,在律法下,已经是最难得,最能反映神的心意;但还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,作出改过自新的决心,所以是属于律法范围内的悔改。
2)徒19:4 这是表明人有悔改的心意,并没有除罪的功用。
人 愿意悔改,只是心意上的第一步,是否真能作到悔改,还需要看接下来怎样行。所以实际的作用,只是在态度上的一个表示,能不能真改,还无法确定。如果真的能 作到改好的要求,虽然不能除罪,在当时律法下,也是可以得到神的悦纳。和我们今天的悔改,通过对罪的忧伤痛悔,从主得到罪的赦免,生命得改变,是不同的。
3)太3:15 耶稣受约翰的洗,是肯定约翰的洗礼出于神,是律法下人当行的礼。
耶 稣并没有罪,没有偏离神的旨意,不需要悔改,但他也在众人前,接受了约翰的洗礼;这是要向当时的以色列人宣告,在他救恩尚未作成之前,这是律法下最合神心 意的表示。耶稣一生从来没有去圣殿献祭,但却接受约翰洗礼,正是要告诉他们,与其去圣殿作形式上的献祭,还不如在这里受洗,有从内心愿意悔改的决志。
约 翰被称为是耶稣的先锋,因为他虽在律法下,他的教导却没有要求人行律法的礼仪规条,而在从内心有改过自新的要求。即使人在罪权下,这样的立志难免以失败告 终;但这有心悔改的心意,却表现出“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,”是以后能接受耶稣救恩的前奏,达到“为主预备合用百姓”的目的。路1:17所以约翰是耶稣的先锋,他所传的悔改之道,是基督救赎的前奏,是能和耶稣作成的救恩连接的。
4)约16:8 约翰洗礼并没有被废,它悔改的愿望,在人信主为罪自责的经历里得到成全。
耶 稣说他来并不是要废掉律法,乃是要成全。约翰的洗礼,既是律法下最合神心意的要求,自然更不会被废,而要得成全了。虽然约翰当时提出的悔改,“两件衣裳分 一件给人”的要求,并不是救恩要求下的悔改内容;但如果人有这样悔改的心意,却是能被引向相信耶稣,为罪自责道路的。所以约翰提出改过自新的悔改,不但起 到先锋作用,为人接受救恩预备道路,而且这悔改,也只有连接到救恩的认罪悔改里,才有实际功效,并得到成全。在实际情况下,一个愿意接受约翰洗礼的人,当 他听到耶稣的救恩时,因为认识自己是罪人,就会有愿意接受这救恩的心。
3、今日洗礼的生命经历。 罗6:3-5
有 些人以为信徒受洗只是一个入教仪式,如果不要仪式也一样可以得救,那么这仪式不就可以免了?这样认为的人,往往信了耶稣很久也不愿受洗。又有些弟兄姊妹则 把受洗看作是为了洗去罪的目的,以至究竟我们的罪,是在决志信主时得赦免的,还是在受洗时洗去的,就说不清楚。刚才念的罗马书很清楚告诉我们,受洗是一个 生命经历,经历和主同埋葬,同复活;当我们决志信主时,我们和主一同经历了十字架,得到救赎;受洗虽然好象只是一次经过水的礼仪,但在神的眼中。我们奉主 耶稣的名受洗,就是与主一同经历了埋葬和复活,是一次生命的经历。
每当圣经讲到十字架救恩时,总是包括主的钉死、埋葬和复活的;这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。所以凡信主的人,受洗是必须的,不是必须行的礼节,而是必须有的生命经历。
1)太28:19 是奉主耶稣的名受洗,归入父、子、圣灵的名下。
如果受洗只是一个仪式,那么奉耶稣的名受洗,和约翰的洗礼,只是称谓上的不正确;保罗对这些以弗所信徒,又何必那么认真,要他们从新受洗呢?只要教导他们以后注意,不要再说错就可以了。徒19:3-5但如果这是生命的经历,奉谁的名受洗,就是关键问题了;受洗的模式可能都差不多,但在神那里,所蒙的记念是完全不同的。不然,为了一个礼节中的用词需要改一下,耶稣就来钉死在十字架上,那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?
其实今天在教会里,不同施洗的同工,在施洗时的用语也并不统一;大多施洗的人,会按照马太福音耶稣的吩咐,说“奉父、子、圣灵的名。”但也有人用“奉耶稣基督的名。”徒2:38究竟应当在施洗时怎样说呢?如果我们注意太28:19经文的小字,“归于父、子、圣灵的名。”再结合徒2:38的教导,应当是“奉耶稣基督的名,施洗归于父、子、圣灵的名。”那么是不是会因用语不够标准,洗礼就无效,需要重洗呢?我相信是不会的,只要是在主救恩下的洗礼,就是与主同埋葬同复活的经历,不在于礼节形式或字句表达。
2)可16:16 是“信而受洗”,所以应当是先信后洗。
耶 稣指出要“信而受洗,”所以应当是为已经信的人施洗;不是人受过洗了,就可以算“信”。因此有些人以为自己已经受过洗,就代表已经相信,完成了上天堂的手 续,那是完全对救恩误解了。今天教会中还有个别为婴儿施洗的,这不但毫无意义,也是对奉主名洗礼的轻慢表现。主的教导是信而受洗,很清楚必须先信后洗,婴 儿既不可能“信”,点几滴水又能产生什么神奇效验呢?
如果我们从救恩的程序看,也是耶稣先经历十架受死,然后才埋葬和复活;所以我们得到救恩,也应当是先经历与主同死(主死成我死),然后才是同埋葬和同复活;没有经历与主同死,就先经历与主同埋同活,是没有可能,也没有意义的。
3)罗6:4 这不是入教仪式,乃是从此成为新人的宣告。
我 们对洗礼不是仪式,而是生命经历,必须要有清楚认识,而且深印在心。我们在决志信主时,经历了主的十字架,与主同死;我们奉主名受洗,经历了与主同埋同 活。有人因为信耶稣只求不下地狱,就认为受洗不重要。但受洗带给我们生命经历的意义,同样是十分关键重要的;因为这是宣告我们从此成为新人,借着“一举一 动有新生的样式(生命的新样式)”,见证自己生命历程的新起点。
4)徒22:16 “洗去你的罪”不是指洗礼的“洗”。
我们中文这里把同一“洗”字,连用了两次,造成很多弟兄姊妹误以为,洗礼就是为洗去罪的目的。但原文这两个“洗”是两个不同的动词,前一个“洗”指接受洗礼,后一个“洗”在圣经里只用过两次;林前6:11意思着重在洗脱罪恶。所以这处经文的原意,不是指一个动作的连贯作用,“受洗洗去罪;”而是两个不同内容的作为,“洗礼”和“洁净罪”。事实上,亚拿尼亚是告诉保罗三个内容:“求告主名,接受洗礼,使罪得洁。”
4、有关洗礼当注意之点。
此外,在弟兄姊妹中,对洗礼的做法,也存在有不同的见解,甚至还因此造成分派结党的情形。这些问题圣经大多没有明确指出该怎样行,但我们从前辈留下的榜样脚踪,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参考的。
1)徒19:3-5 受洗最重要的,不是“怎样受的洗?”而是“受的什么洗?”
现 在在弟兄姊妹中,关于洗礼,存在最大的分歧,就是究竟应当采用洗礼还是浸礼?北方弟兄姊妹的说法,就是点水礼还是大水礼?我们中文圣经也有版本,把所有用 “洗礼”的地方,都写作“浸礼”。我前面已经提过,我用“洗礼”的名词,只是把它当作教会中一般通用的名称,并不是要反映点水礼的做法。对洗礼要全面认 识,必须通过本课全部的内容。
首 先我们应当从保罗对以弗所信徒的问话,可以知道,保罗所关心的,是“你们受的是什么洗?”虽然我们不知道保罗为人施洗时,他的安排和方法是怎样的;但显然 他并不认为方法是决定洗礼功效的。当他发现这些以弗所人,对救恩和真理存着许多错谬的认识,又说是已经受过洗的,就怀疑他们到底受的是什么洗?是不是奉主 的名受洗?
为 什么奉谁的名受洗,会反映出对救恩的不同认识,看出他信仰的内容呢?原因就是奉主名受洗,不是礼节上的一个细节,念念有词的一个名词。这是和主同埋同活的 经历,是先要有“和主同死”才来到的经历;所以只有知道需要奉主名受洗的,才是已经和主同死,接受基督替死代赎救恩的人。
今 天有些弟兄姊妹,也很关心别人的受洗问题,但却是关心“怎么受的洗?”是受的点水礼还是大水礼?洗礼还是浸礼?在弟兄姊妹中,为了孰对孰错,一直存在着争 议。虽然我们从圣经的记载,可以推敲出一些合宜的方法,但因为不是圣经直接教导,不能象真理命令那么确定,必须如此行。但我们从保罗的问话,应当承认“受 的什么洗?”是重要的,不能错的。保罗没有问“怎么受的洗?”即使不同方法之间,有“合不合适”的不同;只要是奉主名,救恩下的洗礼,是不应有“是与非” 之不同的。
2)徒8:39 埃提阿伯太监受洗后,是“从水里上来。”含有全身浸没的意思。
虽然圣经没有明确指出受洗礼应当点水和大水,但我们从腓利给埃提阿伯太监施洗,要到“有水的地方。”徒8:36应当是为了要找能全身浸没的大水。如果只需点几滴水,太监的车上是不可能没有的。而且最后还说他“从水里上来,”说明这受洗的过程是,他们到了有大水的地方,停车下来,下到水中,受了洗,从水里上来。
不 但如此,我们从洗礼是生命经历来看,也应当承认,浸礼是更能使受洗的人,体验和主一同埋葬和复活的经历。在受大水洗时,人被完全浸没水中,如同被埋葬;当 我们从水里上来,就如同是从死里复活。虽然今天我们实际只在几秒钟内就完成,但这经历,耶稣当时是用了三日三夜;今天在我们里面,也留下永远的意义和功 效。所以我个人认为,受大水洗是更贴近圣经的要求;也才能使受洗的人,更体验与主同埋同活的经历。
3)弗4:5 我们奉主名受洗,只能一次;因为主只经历了一次埋葬和复活。
圣 经清楚告诉我们“一主、一信、一洗、一神。”这里的“一洗”,是名词,明确是指“洗礼”说的。洗礼只能一次,而且在这里跟神和信仰放在一起,表明作为生命 经历的洗礼意义重大。就如神是独一的,信仰必须是纯一的,这反映救恩内容的洗礼也只能是一次的;因为既然我们是经历与主同埋同活,这一经历,在主只有一 次,我们也应当只有一次就够。来10:14
从此以后,我们对这经历的记念,就包括在圣餐时的记念里面,因为主的血和肉所表明的,是包括了主的受死、埋葬和复活的。
为 此,如果有人已经奉主的名,受了点水礼,需不需要另受大水礼呢?我的领受是不必了,至少我不敢这样作。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工,在谈话中无 意发现其中有一位受的是点水洗;当时就有人建议,我们马上替他补行大水洗。他们问我的时候,我表示除非有人能证明,他以前受的点水礼,神不承认。既然只有 一洗,那么再为他行大水礼,不就是表示前一次不算吗。如果神没有否认,我怎么敢擅自废掉奉主名的洗礼?
当然我这是针对受过点水礼的人,要不要重新受洗说的;如果是还没有受洗的人,我是竭力主张,应当受大水洗的。我最不赞同的,是把大水和点水,作为可以由受洗者选择的项目;那完全是把受洗看作一种仪式,就象人结婚,选择自己喜欢的仪式。
4)徒10:48 彼得在哥尼流家,不是自己施洗,乃是吩咐(同行的人)施洗。
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谁有资格施洗?有的教会按照传统,是严格要求按立过的牧师才可以施洗;也有的又毫无限制或要求,随便什么弟兄姊妹,都可以随时随地为人施洗,甚至受洗的人被洗以后,还莫名其妙是怎么一回事。
这 里我们看到彼得的先例,他在哥尼流家,当发现圣灵已经在这些外邦人中,显出得救的凭据;他就“吩咐”给他们施洗。这里的意思,好象不是彼得自己施洗,而是 由同去的弟兄替他们施洗。我们从保罗的话,也可以知道,他到各处传福音,领人归主;但施洗的工作,他作得很少,当然就是由其他同工去作了。林前1:17
虽 然如此,因为这是“一洗”,所以教会施行的时候,是必须慎重;即使不一定要由使徒牧师,至少也不能是自己也信仰不清楚,行为没有见证的人。至于姊妹可不可 以施洗,我认为如果有爱主的弟兄,以弟兄为先的次序是好的。但如果让一个没有见证,不爱主,不追求的弟兄,只因他是“弟兄”,就由他施洗;那由爱主的姊妹 施洗,应当是更合适的。
至 于对要求受洗者,虽然不应要求对真理必须明白到怎样高深的程度,但也不能没有要求;对信仰随便糊涂者,是应当让他再等一下的。初期教会因为在起步阶段,没 有其他教会,没有圣经;分散以后,在信仰上会完全得不到进一步带领和造就;因此立即受洗,能有助于明确自己已经信主的信心,对恒久持守所信的道,是有肯定 意义的。但圣经在记载初期教会立即为信的人施洗,并不是命令式的记载,只是记述当时的实情;所以不应当以此为依据,认为人信了主,就应当立即受洗。
今 天教会的情况,已经和当初有很大不同;一般教会采用比较谨慎的态度,让初信者经过一段时间,信仰的心志比较稳定,对救恩的基本信息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,这 时再受洗,就不至于是糊糊涂涂的,也可以避免象“受了洗就马上不信”这样不荣耀神名的事情发生。一般来说,有人信主后就很追求,很热心,不需几个月,应当 就可以受洗。但有些在决志后,不热心,不追求,就可能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。对此是应当没有期限的。
三、圣餐的意义。 林前11:23-29
圣 餐是我们应当遵行的另一个圣礼,我们也不要因为有一个礼字,就把它当作是一个礼节,一种仪式。它同样是我们生命的经历,而且是非常重要宝贵的经历。虽然如 此,很多弟兄姊妹因为在“如此行”的时候,只是跟着主持人依样而行,不知“记念”些什么,使我们在经历时,无法得到它应有的造就,这是十分可惜的。
1、圣餐与救恩的关系。
圣 餐在教会被普遍接受为圣礼,不只是因为是主亲自吩咐,而且也是和救恩有不可分的关系。洗礼是我们经历救恩的一部分,圣餐则是我们的生命,对救恩经历的延续 和更新。我们得救恩一次就够,但却不是“一次过,”我们不需要得了再得,但却需要恒久持守在这“得”之中;不但是生命中恒久持有,也是经历中恒久持守,圣 餐正可以帮助我们作这方面的持守。
1)约6:54 这是主亲口的应许,吃主肉、喝主血的人有永生。
圣餐所要记念的,就是我们吃过主的肉,喝过主的血;这是救恩的基本实际内容,是我们遵行圣餐的由来。因为这是主被卖那夜亲自设立的,很多弟兄姊妹就把遵行这圣礼,称为是“主的桌子”。
2)约6:35 我们信主时就吃了主的肉,喝了主的血;领圣餐是提醒我们已经吃过喝过。
就如受洗礼的人,一定是已经信主的;凡领受圣餐的人,也一定是已经吃过主肉,喝过主血的,否则就谈不上是“记念”,因为没有可记念的内容。
就象以色列人真蒙恩得逾越长子被杀之灾,只有出埃及时一次;以后每年守逾越节,并不真有天使要来杀长子,只是记念那次的实在经历。但虽然是记念,却不是表演好玩,在遵行时,乃是认真当作就是重现那时的经历。
今天我们来到主的桌子前,就好象以色列民每年守逾越节那样,不是再吃主肉,喝主血,但在记念时,心灵却应当真如同又一次来到十字架底下,吃主肉,喝主血,宛如回到当初决志信主,刚得主救恩的时候。
3)林前11:26-27 圣餐的饼和杯,只是表明主的死,不是变体;不在吃,而在记念。
有弟兄姊妹把圣餐的饼和杯,当作就是主的肉,主的血,认为经过祝福,就有奇迹发生,所掰的饼真变成了主的肉,杯中真是主的血;如果没有变,又何必慎重对待?
但圣经明说,不能把主重钉十字架。来6:6从 主救赎的功效,也不必一救再救,所以没有必要第二次再真吃主肉,真喝主血。而且耶稣在设立这桌子的时候,讲清楚是为“记念”,不是重新经历;这饼和杯只是 “表明”,不是真体。但也不能因为不是真体,就不必慎重;这是反映我们心灵对主救赎的态度。而且如果真是变体,那么一个人虽然不信,只要吃了圣餐的饼和 杯,也就是真吃了主肉,喝了主血,不就可以得救了吗?这和圣经救恩的真理,是完全不符合的。
所 以今天我们领圣餐,不在吃下什么,从物质内容看,经过祝福后的饼和杯,还是原来这样的物质;不是物质变了,而是在我们的心灵里,这饼和杯的作用和意义变 了。如果我们心灵不能因反省记念得激励,得造就;那么我们吃喝饼杯,就不但是完全没有意义;而且因为态度上对主救赎大爱的轻视冒犯,反造成“吃喝自己的 罪”的严重后果。林前11:29
4)林前11:28 领圣餐时要紧的,乃是我们因反省记念而带来的激励和造就。
有 些弟兄姊妹,把经过祝福的饼和杯,看得非常神圣,拿去给病人吃,希望会产生神奇效验。我们对这饼杯,确实应当看得神圣,慎重对待;但却不是因为这物质有什 么了不起,乃在它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受和经历。如果所带给的病人是信主的,使他和其他弟兄姊妹“同领”,一同得到提醒和激励;不管他的病情会不会起变化,他 的心灵因得激励而改变,得造就,这就是这饼和杯能带给他的最主要内容。
今天我们领受圣餐,是因为我们在信主时,已经真吃过喝过。约6:35只是由于我们常有软弱失败,把主恩主爱忘记;主才设立这圣餐桌子,提醒我们不可忘记主的慈爱救赎,已经吃过主肉,喝过主血,应当赶快把游荡远离的心,带回到各各他十字架底下,把我们冷淡退后的心,再次挑旺起来。所以我们守这圣餐礼的时候,特别注重的是反省,是记念。
有 的弟兄姊妹则又把圣餐看得太过随便,当作只是一种礼节仪式,草率了事,按仪式走过场;根本没有反省,也没有记念,以至吃和喝,都成了毫无意义的宗教仪式。 更有人把经过祝福,剩下的饼和杯,随便给在旁好奇的孩子吃,或丢掉,这都是非常不合适的做法。虽然这饼和杯不是“变体”,但我们至少应当慎重对待;这对我 们来说,是表明主肉主血的,不是饮料点心,在耶稣爱孩童的借口下,就随意给他们享用。
2、领受圣餐时心灵应有的准备。
因为这是为了记念,为了反省,我们每次来到主桌子前的时候,就必须清楚,要记念什么,反省什么;这样我们每次领受圣餐,才能使自己心灵真正得益。
1)林前11:27 要按理领受,就是要明白圣餐的意义,跟我的关系。
当 我们在记念时,首先就当记住,我们是来到主亲自设立的桌子前,这饼是表明主的肉,这杯是表明主的血。今天我能够来记念,因为我是一个已经蒙主救赎,吃过主 肉,喝过主血的人。主不愿意我们蒙了这么大的慈爱恩典,却作一个忘恩负义的人。我们明白这些道理,也就是按理吃这饼,喝这杯。
2)林前11:24-25 我们领圣餐的中心目的,就是记念主。
我们来到主的桌子前,看到这饼和杯,是表明主的肉和血;我们要记念的,就是主为我们舍命流血的大爱。所以我们在圣餐时的祷告,不是求主为我们作什么,而是思念主为救赎我们而受的苦难,思想主十字架的大爱;原来应当是我被钉在上面的,耶稣却为我而死,代替了我的位置。
我们在领受这饼和杯时,虽然不是“变体”,但在我们心灵里,却应当就好象是听到主的呼唤:“我的肉真是可吃的,我的血真是可喝的,吃我肉,喝我血的人有永生。”约6:54-55我们应当就象是初信主的时候那样,来到各各他十字架底下,看到为我们挂在十字架上的主;从内心发出祷告:“主为我们舍命,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。“约壹3:16使我们爱主的心,被主大爱激励,而挑旺起来。
3)林前11:28 这是我们省察自己,该如何还报主如此大爱。
当 我们想到主是这样爱我,为我如此受苦,舍命流血;我们也就应当反省,自己对主如此大爱是怎样回报的;我们有以满足主心作为我们人生的唯一目标吗?我们是全 心全意爱主吗?我们是正在贪爱世界,而在渐渐向世界挪移吗?我们每天的生活言行,是为荣耀神,见证主而活;还是一心在追求今生的物质,满足情欲的需求呢?
造 成如此失败的原因,往往就是因为我们离各各他越来越远,很久没有来到十字架底下得提醒和激励了。所以领受圣餐正是我们反省最好的机会,当我们来到表明主舍 身流血的饼和杯面前时,就好象是又一次来到十字架底下,再次向主表示,我们愿意跟随主,顺服主。过去的亏欠失败,求主的赦免饶恕。
每 当圣餐的时候,我常想到一首诗的副歌:“使我莫忘客西马尼,使我莫忘主之痛苦,使我莫忘主爱为我,领我到加略山。”这里一连三个“莫忘”,正是主为我们设 立这圣餐桌子的主要目的。因为我们离加略山越来越远,也可能已经离开很久,才会把主大爱忘记;所以主特意借这饼和杯,提醒我们,要把我们领回到加略山。
4)太26:29 耶稣提醒我们,不要忘了更有和主一起喝新的那日子。
思 念主爱和反省自己的亏欠,是我们在领受圣餐时最主要祷告的主题;但耶稣在设立这桌子的时候,还特别告诉门徒,有一天,他要和我们一起喝“新的”。虽然我们 不很清楚这“新的”具体内容是什么,但“和主一起喝”总是我们所最盼望的;而“那日子”则应当就是指主再来的时候。所以当我们在领受饼杯的时候,也当记得 主必再来,我们的心也迫切渴望主的再来。
5)林前10:16-17 我们是同领一饼一杯,同在一个身体内,更应彼此相爱合一。
这 里告诉我们,我们都是在这一个饼和一个杯里面,是同领的。有弟兄姊妹因此在举行圣餐时,所有参加者都使用一个杯,也从一个饼掰开分领。要做到同领一个饼应 当不难,要同喝一个杯,在小范围,彼此熟悉的弟兄姊妹中间,是可以如此行,在人多的会众中,就无法做到。事实上为了用一个杯,分成很多“家”分领圣餐,还 是没有做到大家同领“一个杯”。
我 想圣经这里的意思,这一饼一杯,并不着重在形式物质,而是要求我们灵里生命的合一。我们从一饼一杯,知道是惟独耶稣,作成那唯一的拯救,再也没有其它“肉 和血”,能赦免人的罪。而我们所有蒙恩者,也都在同一身体里,都属于同一普世教会。这才是一饼一杯所要表明的真理信息。形式的遵行,是可以考虑,按照实际 可行性采纳;但如果一味把这处经文,作形式做法上的依据,反而会忽略对真理遵行的要求。
我们领受圣餐,最要紧的是“记念”,我们从神儿女都“同领这饼和杯”的教导,提醒我们应当彼此相爱,彼此合一,才能满足主心。约13:34-35为此,当我们在领这饼杯时,也应当反省,我们在和弟兄姊妹彼此合一,彼此相爱上,遵行得如何了?
应当记得,耶稣的要求,不是只要跟和自己在一起的弟兄姊妹相爱,那只是搞小圈子;应当是凡在主的一饼一杯里有分的弟兄姊妹,都在我们相爱合一的范围。
6)林前11:29 虽然饼杯只是表明主的肉和血,但领受时应当如同真面对主的肉和血。
虽 然这饼和杯不是“变体”,即使经过祝福,从物质角度看,仍然是同样的物质;但对我们领受的人来说,却是面对主的十字架,面对他舍身流血的大爱。因此我们必 须认真严肃;在我们心灵里,如同真的来到主面前;所领受的,真是主的肉和血,他的救赎。任何人随便对待,不是随便对待一次圣餐礼,而是随便对待主的身体, 是吃喝自己的罪;我们必须认识它的严重性。
3、有关圣餐当注意之点。
不同的教会,在举行圣餐的时候,在方法形式上,会有不同的安排;这些不同,如果圣经没有明确指出该怎样行,应当可以按我们觉得合适的去行;如果圣经有榜样先例,那么这先例就是值得借鉴仿效的建议。
1)徒2:42 圣经里没有“圣餐”这个名词,使徒行传多次提到“掰饼”。
圣 经里没有“圣餐“这名词,有弟兄姊妹主张用使徒行传里多次用过的“掰饼”。有时弟兄姊妹中,用“圣餐”或“掰饼”不同称谓,不只停留在彼此对“饼和杯”圣 礼的认识和做法有不同见解,还进一步反映出信仰的不同宗派背景;以至我们不论用哪一个名称,都很容易被人贴上属于哪一宗派的标签。
我在这课课文里,都用“圣餐”,只是要使大多弟兄姊妹容易明白,我在这课要讲什么专题内容;它并不反映对这一圣礼的宗派见解。事实上,我们对圣餐的认识,不是一个名词,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。
2)徒20:6-7 保罗在特罗亚是特意等到七日第一日,才与会众一起聚会掰饼。
保罗在那里等了七天,到七日的第一日,才和门徒一起聚会掰饼。虽然这不是命令,但从圣经多处记载,论到聚会的时候,似乎是选在七日第一日,也就是主日聚会掰饼的。林前16:2所以现在大多教会,可能的话,都会选在主日聚会掰饼。也有弟兄姊妹认为保罗这里是在晚上掰饼,所以应当主日上午聚会,晚上掰饼。我想这可以参考,却不是命令,也不必过分;就象有一位主内前辈反问,我们出外借宿,是不是住硝皮匠家会好一点?徒10:6
3)路22:7 耶稣设立这桌子时,正在除酵节的时候,所以用的饼应当是无酵的。
既 然那天是除酵节,按照以色列的习俗,那天已经除去旧酵,所以耶稣当时掰开的饼,应当是无酵的。这也同样只是提供作参考。今天有些西方教会用发酵的面包,我 们也不能说不可以;但如果按照灵意预表看,酵在圣经里经常是预表罪说的;那么用“无酵饼”既然不难作到,应当是比较合适的选择。
4)路22:18 耶稣举起的杯里面是葡萄的产品。
六 十年代以后,中国生活物质紧缺;很多年来,社会上并没有葡萄汁之类的产品卖,水果更是免谈的奢侈品。因此圣餐时该用什么作喝的,也意见纷纷,莫衷一是;甚 至为此而宁愿不举行圣餐。这在今天弟兄姊妹听来,会感到不可思议;但在当时却似乎很正常。圣经记载耶稣当时用的,乃是葡萄制品,所以葡萄汁一直是首选;但 得不到又怎么办呢?葡萄酒就有反对的人,因为喝酒不合宜;而且社会上卖的葡萄酒,可能只是香精加酒精,跟葡萄无关。更何况酒也是“有酵”的。因此有人主张 用桔子汁,但又超出了葡萄产品的范围;还听说有用白水的,理由是经过祝福,不就变葡萄酒了吗?
这 个问题今天应当不再存在,因为葡萄汁并不难得,也比较能得到大家的认同。此外,也有用葡萄酒的,因它也是葡萄的产品,也方便得到。最要紧的,是这杯所表明 的,是为“记念”,而不是要喝“杯中物”。象过去有个别地方,因为没有葡萄汁就停止掰饼,是很不合适的。我们遵行圣餐,主要目的就是为记念主;其它辅助性 的方法设施,在可能范围内,应当尽量作得认真,作得合适。但如果因为辅助性的枝节问题解决不了,就牺牲了最重要的“记念主”,那就完全错了。
5)徒20:7 圣经没有指明主持掰饼的“资格”,但应当是被大家尊重接纳的人。
保 罗是等了七天,才参加聚会掰饼的;但没有说是由保罗主持分饼和杯,他只是在聚会作劝勉讲道。今天教会都是由负责同工主持分饼和杯,这是慎重认真的作法,是 应当的。但有一时期,家庭教会大多是青年同工,也没有按立牧职的作法;这时就听到一种说法,必须按立过的牧师才有资格分圣餐。当时这类牧师,很多早已转业 从事其它工作,或已经失去事奉见证和心志;是不是就因为他们曾经按立过,就有资格主持圣餐礼,而一直来忠心事奉的家庭教会同工,因为没有“按立”,倒没有 资格呢?当然这种说法,不但没有圣经依据,从情理上也是无法接受认同的。
当 初哥尼流家的施洗工作,不一定需要由彼得来作;主持圣餐也不是必须由保罗来作。可见这主持圣餐礼的工作,不是只有个别按立过的,作领导的负责同工,才有资 格。应当凡忠心爱主的弟兄,都是可以的。当没有合适的弟兄时,忠心爱主的姊妹,应当也一样是可以的。一个没有见证的人,不论是按立过的,或是弟兄,都是不合适的。 |